1. 融入學校特色之學習理念
本計畫擬以本校校訓--Life (生命)、Language (語言)、Leadership (領導)之「3L」為核心精神,在人文教育精髓下,以英語課程融合學生自主學習、延伸國際化連結,達到全人發展的目的。因此,配合本校以發展「英語語用能力」、「人文涵養」、「多元文化」及「國際化」為特色,希望能幫助學生探討高雄市與國際活動及歷史特色,走入本土社區,提供關懷、服務與改善規劃,強調學習行動力。
熱愛生命(Life):
課程目標為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基本英語能力並訓練學生成為有自信的學習者。第一級至第三級的課程內容均以真實情境為設計基礎,來增加學生用英語與人談話之深度,進而認識不同國家之文化、生活型態、特殊用語及意義。亦能使用英語介紹本土文化。學生經由大量的個別、小組、全班性的各式課堂活動,習得英語溝通能力,並且可以運用於真實的多元文化環境。
樂於溝通(Language):
共同英文課程以英語學習教導學生尊重生命,發揮潛能,並進而創造未來。藉由深度閱讀、會話、與寫作,培養學生包容及欣賞個人差異,尊重個人價值與尊嚴,探索個人興趣,發揮已具備或潛在之能力,克服困境,建立自尊與自信。進一步以積極的態度,正面的人生觀擬定未來人生規劃並且築夢踏實,充分展現熱愛生命的特質。
服務領導(Leadership):
共同英文課程以自省、與眾不同、蛻變為期許。各項課程之內容、相關活動與評量皆採多元,以誘導批判性思考,建立普世人文價值觀,並激發關懷社會與環境的行動潛力。此外,運用國際語言與媒體有效傳揚價值,且以確切的文字表達和具體的行動方案,聲援弱勢、公益、正義,實踐領導者的最終使命。
2. 融入通識六大核心能力
為回應本校培育「具國際觀的語言專業人才」之所需,融合博雅素養之英語課程期望以課程內涵及教學策略之改革創新,除了在實務的英語聽、說、讀、寫實用語言技能之外,也能有效的深化學生人文內涵、思維能力、文化素養,故也重視通識教育核心能力,培養學生「邏輯思辨、溝通表達、問題解決、鑑賞美感、探索創造,以及國際移動」等六項核心能力之期待。
3. 跨領域協同教師專業成長社群
課程內容整合英語聽、說、讀、寫等四技能訓練方式,並使用一貫性、系列教材,搭配多元化上課方式(如小組討論、展演及講述),包含聽力訓練、口語練習、情境模擬對話、閱讀技巧訓練、及寫作練習等。課程內容設計強調學生不僅能習得教授課程之內容,更能廣泛正確的使用英語,並了解英語系及非英語系國家之文化背景,活化習得內容,而更容易與世界接軌,以符合世界公民應具備之基本涵養。
此行動方案之師生皆需做跨域學習。英文教師將因此重新思考自身定位,學習如何善用語言專長與校內外不同領域教師(包括:通識教育中心、應用華語文系、數位內容應用與管理系教師)做跨領域合作,以期在教學面上能有所突破,並與時俱進。在本方案中英語教師定位為跨域對話之發動者,在課程開始之前主動與其他單位教師做跨領域會談,以課堂觀察或訪談為主要合作方式,共同設計並持續調整課程內容與教法。
4. 課程國際化
本校的國際學生(包含華語中心、學位生及交換生)約有200名學生,而本校優勢在於外籍生與本地生一同上課,而非他校為外籍生開設英語專班,與本國生隔離。因此,有鑑於本校英語非母語外籍生跟本國生有許多互動機會,共同英文課程則為外籍生融入一般課程最佳環境。相較於中文授課之通識科目,結合跨文化及博雅教育的共同英文課程能讓學生以英文針對全球議題進行多元觀點討論或比較。本計畫強調以共同英文課程為本國學生與國際學生創造更多跨文化對話機會,豐富學生國際化學習經驗。
◇為達成共同英文課程國際化,以下為具體做法: